很多人覺得我們不要麻煩一個人,怕那個人嫌我們麻煩,也怕兩個人之間的感情會越來越差。
可是說實話,如何麻煩能夠讓感情升溫,是個高情商的表現。
本傑明·佛蘭克林說:
「如果你想交一個朋友,那就請他幫你一個忙。」
這個世界上,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,也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地與世隔絕。
既然要相互依存,那就要懂得「麻煩別人」。
1
「佛蘭克林效應」
心理學上有一個「佛蘭克林效應」,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。
佛蘭克林在當選州議會秘書後,想爭取另一名國會議員的支持。
可是這名議員是出了名的鐵石心腸,且向來對佛蘭克林沒什麼好感。
佛蘭克林打聽到議員家裡有一本珍藏的稀世圖書,於是便寫信向他借書。
結果沒過幾天,書就寄了過來。
過了一段時間,佛蘭克林把書寄回,並附上便條,鄭重表達了感謝。
從那以後,這名議員對佛蘭克林的態度轉變了。
不僅在見面時主動和他打招呼,還表示願意為他提供幫助,兩人也因此成為了好朋友。
佛蘭克林把這段經歷歸結為:
換句話說,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,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。
有人說:「這是一種反向獲取人脈的方法。」
因為我們在麻煩別人的過程中,能夠讓對方感覺到自己「被需要」,實現自我價值。
通過給予別人成就感,來贏得好感,也是「佛蘭克林效應」中最頂級的情商。
2
麻煩,需要尺度和界限
在麻煩別人時,一要有分寸感,二要懂得感恩,三要適時地給予回饋。
胡適就曾經告誡自己兒子:
胡適住在研究院宿舍的時候,妻子違反規定打麻將,他屢勸不止,只好帶著妻子搬了出去。
很多人說,院長是你學生,打個麻將也不是什麼大事兒,你至於跟他客氣嗎。
胡適說,正因為他是我學生,我才不能麻煩他。
神磊磊曾經說過:「淘寶能買的土特產,就別問朋友要了。」
同理,能麻煩自己的事情不要麻煩別人,能麻煩自己家人的事情不要麻煩外人。
大家都很忙,殺雞用牛刀,點火用大炮,屬於沒事兒找事兒。
不隨便麻煩朋友,也是一種修養。
麻煩別人不是沒有尺度的,一定要有界限感,分寸感。
雞毛蒜皮的小事,自己伸手就能做到的事情,就不要麻煩別人了。
畢竟時間一長,哪有不煩的。
要相信,所有的好人緣,都是自己積攢的人品。
3
不要活成一座孤島
過分獨立換來的,是孤單。
武志紅說:「一個人的幸福感,是建立在社會關係基礎之上的。」
深以為然。
一個身心健康、心情愉悅的人,必然不是一個孤家寡人。
他一定有著穩定親密的社會關係,身邊有家人,有三五好友、一兩知己,有因為愛他總是捨得麻煩他的人,也有他愛的總是願意伸手幫一把的人。
約翰·那恩說過: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。」
我們的世界,說到底,就是一個巨大的關係網絡。
沒人能永遠與世隔絕,只依靠自己度過一生。
麻煩別人,不是故意偷懶,總有一些問題我們無力獨自處理,總有一些事情我們需要與人合作。
麻煩別人,不是為了自己輕鬆,而是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尋求幫助。
這世間任何一種感情,都需要雙向流動。
只有我們彼此麻煩,讓對方覺得可以幫助到我們,我們之間的感情才會升溫,你來我往是個良好的情誼,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