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,其中「空巢老人」現象尤其引人關注。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,科技佔據一線,情感卻越來越往後排。這個現象愈發愈烈,但是整體的下坡,卻讓人無處遁形。
尤其是對老人的贍養孝順問題,出現了極大的裂痕。
「空巢老人」的人群與日俱增。
每每在室外某些地方看到一些孤獨的老人,無家可歸,心裡便梗梗得難受。
除了無家可歸,那些有家可住,心卻漂泊的空巢老人,也受盡精神空虛的折磨。
01 生活條件跟不上,無法安享晚年
關於對空巢老人的資訊,有人專門在某一地區做過全面的調查。
而得出的結論,令人瞬間心寒。
最後一句話很戳心,日常飲食不能滿足身體營養需要,住所也很簡陋。
我的爺爺奶奶都還健在,但是就像調查研究的結果那般,營養不佳,住所簡陋。
記得還在上高中的時候,爺爺奶奶便獨自在老家,偶爾在我回去時,爺爺會趕緊去超市買幾個雞腿,做給我吃。
而他們平時買的一塊肉,大概要放幾個月之久。
尤其是過年時期,吃剩下的肉類食品,就靜靜地待在家裡,沒有被拿出的機會。
在我們老家,飲食習慣好像成為一種模式,早上玉米糝湯,還有菜,中午米湯和菜,晚上是百年不變的湯麵條。
再加上他們不捨得吃肉,營養哪能跟得上。
住所也很簡陋,大多數老人住的都是之前的老房子,磚房,水泥地或者只是簡單的土地,有的是因為條件限制,而有的是因為對老房子的執念和懷念,住不慣樓房。
02 孩子不在身邊陪伴,精神極度空虛
記得有次回老家,臨走時,爺爺奶奶站在門口,眼裡噙著淚水,站在門口,也不敢往前走,就一直盯著車張望。
我搖下車窗,跟他們擺擺手,爺爺趕緊大笑起來,也向我擺擺手。
後來,我沒回頭,但我知道,他們一直張望著,直到看不見,滿臉憂傷地轉頭回家,面對著寂寥的屋子。
一屋,三餐,四季,永遠是那麼兩人。
對於年輕人來說,二人世界是浪漫,是輕鬆。
而對老人來說,就是孤獨和寂寥。
不過,有老伴陪伴,終歸是好些。
試想我外婆,十幾年了,一直一人生活,住在老舊的磚瓦房裡,因為戀舊,不肯跟兒子住一起。
她的生活不僅是寂寥,而是十級的寂寥。
09年的時候,導演劉新執導的電視劇《空巢》播出, 很真實地講述了不同階層水準,空巢老人的真實生活。
特別貼近現實,也特別戳心。
劇中有三個不同情況的老人,在面對孤獨時,滋生出不同程度的矛盾問題。
有一位老人喪失老伴,想要重遇愛情,但是被遠在國外的女兒反對;另一對父母,兒子出國留學時,不在身邊,長時間的分離導致再重逢時也矛盾不斷;另一位老人是過氣明星,脾氣暴戾,無法接受反差,女兒不懂其意。
但是在一位陽光善良女孩的開導與陪伴下,最後都和好如初。
突然覺得,老人就像小時候的我們,或許寂寥, 但是只要得到足夠的關愛,足夠的正向影響,生活就不會朝著 深淵 的地方發展。
陪伴和愛,會成為空巢老人寂寞生活中的一道光。
03 兒女不孝順,是空巢老人最大的痛
我國很崇尚孝道。
流傳千古的傳統美德,還是不能惠及每一個兒女的身上。
記得之前有一個非常勁爆的新聞。
兒子將自己的母親活埋,最後母親還要為兒子開脫。
不知道他們之前經歷過怎樣的是非,但活埋母親這個行為,好像真有些令人震驚。
大部分空巢老人最大的困難有兩個,生活條件艱苦,精神孤獨寂寥。
只是這二者,就已沒有辦法做到「安享晚年」,如果再有不孝之子,何談順利生活?
苦了一輩子,老來還要承受被忽視的痛苦。
之前有個電視劇片段,深受關注。
一位母親含淚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告上法庭,眾人詫異。
連兒子三人也一臉疑惑,覺得母親是在故意找事,他們什麼事都沒做,何來的罪?
母親說出要狀告兒子們,要求他們歸還自己的房子。
孩子們更是詫異,什麼時候拿了母親的房子?
母親激動含淚表達:懷胎十月,住的子宮。
此話一出,孩子們頓時低頭,啞口無言,內心愧疚。
母親生而偉大,盡心盡力養育,更是恩惠。
孩子們贍養老人,是天經地義,于情於理,都該給老去的母親關愛,陪伴或者經濟支撐。
總結
人總有老的那一天。
到那時,當年的身強力壯,隻手遮天,都變得沒有力量。
但無奈無力的感受,也許只有真的到老了那一刻才懂。
但是人在世,要活得問心無愧。
父母養我們長大,我們要陪他們變老。
父母越老,會越嘮叨,也會越來越像小孩。
多點包容,多點愛。
最好的辦法還需要從根源做起:子女的關愛。所以,不管你在幹啥,不論你多忙,希望你們都能抽出點時間,回家看看自己的老父親老母親,或者經常打電話回家,如果你已成家沒跟父母住一起,那就經常接父母小住一段時間。別等老人老去的那一天才想起回家。放下手中的工作,飛奔進父母的懷抱吧,讓他們感受到你們的愛和關心。